针尾鸭

针尾鸭雄鸟夏羽头顶暗褐色,具棕色羽缘,后颈中部黑褐色;头侧、颏、喉和前颈上部淡褐色,颈侧白色,呈一条白色纵带向下与腹部白色相连;背部满杂以暗褐色与灰白色相间的波状横斑,较长的肩羽有宽阔的绒黑羽端,最长

雄鸟夏羽头顶暗褐色,具棕色羽缘,后颈中部黑褐色;头侧、颏、喉和前颈上部淡褐色,颈侧白色,呈一条白色纵带向下与腹部白色相连;背部满杂以暗褐色与灰白色相间的波状横斑,较长的肩羽有宽阔的绒黑羽端,最长的肩羽几全为绒黑色,具银灰色或棕黄色羽缘。翅上覆羽大多灰褐色,飞羽暗褐色,翅上具铜绿色翼镜;翼镜前缘为大覆羽的砖红色羽端,后缘为次级飞羽的白色端斑;三级飞羽银白色以至淡褐色,中部贯以宽阔的黑褐色纵纹。腰褐色,微缀有白色短斑。尾上覆羽与背相同,但各羽具黑褐色羽轴及白色羽缘;外侧尾羽灰褐色,外侧具灰白色羽缘,中央二枚尾羽特别延长,呈绒黑色,并具金属绿色闪光。下体白色,腹部微杂以淡褐色波状细斑;两胁与背同色,但较浅淡,尾下覆羽黑色,前缘两侧具乳黄色带斑。冬羽似雌鸟。

针尾鸭

雌鸟头为棕色,密杂以黑色细纹;后颈暗褐色而缀有黑色小斑;上体黑褐色,上背和两肩杂有棕白色“V”形斑;下背具灰白色横斑;翅上覆羽褐色,具白色端斑,尤其是大覆羽的白色端斑特别宽阔,和次级飞羽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二道明显的白色横带。下体白色,前颈杂以暗褐色细斑;胸和上腹微具淡褐色横斑,至下腹褐斑较为明显和细密。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黑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660一1050克;雌性545—660克;体长雄性435—7lO毫米;雌性525—600毫米;嘴峰雄性16—54毫米,雌性46—54毫米;翅雄性24l~27tl毫米,雌性235—267毫米;尾长雄性11O一202毫米,雌性93一126毫米,跗跖雄性36—42毫米,雌性36~38毫米。

繁殖在欧亚大陆北部、北美西部和我国西部天山地区,越冬在东南亚、印度、北非、中美洲和我国南部,少数终年留居南印度洋的岛屿上。迁徙时遍及我国东北和华北诸省。

针尾鸭越冬期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河流、湖泊、沼泽、盐碱湿地、水塘以及开阔的沿海地带和海湾等生境中。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内陆大型湖泊、流速缓慢的河流、河湾及其附近的沼泽和湿草地上。喜欢成群生活,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常成几十只至数百只的大群活动。活动和休息多在近岸边水域或开阔的沙滩和泥地上。游泳轻快敏捷,也善飞翔;飞翔快速而有力。在陆地上行走也好。性胆怯而机警;白天多隐藏在有水的芦苇丛中或远离岸边的水面游荡或休息,黄昏和夜晚才到水边浅水处觅食,稍有动静,立即飞离。

针尾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以草籽和其它水生植物,如浮萍、松藻、牵牛子、芦苇、菖蒲等植物嫩芽和种子为食,也到农田觅食郡分散落的谷粒。繁殖期间则多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如淡水螺、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觅食主要在黄昏和夜晚,主要在水边浅水处觅食。秋冬季节偶尔到附近农田觅食。

针尾鸭在一龄时性成熟,并可进行交配和营巢繁殖。对的形成过程相当快,多数雌鸟在冬季结束之前即已结合成对,少数求偶行为持续到第二年春季迁徙期间。繁殖期4—7月。营巢于湖边、河岸地上草丛中或有稀疏植物覆盖的低地上,通常距水域50至100米远。每窝产卵6一11枚。通常一年一窝。卵的颜色为乳黄色,大小为52—58×37—39毫米,重40—51克。最早在4月末开始产卵,但也有迟至6月末还在孵卵的。孵卵全由雌鸟承担,雄鸟通常仅在孵化期开始时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1一23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和游泳,并在雌鸟带领下经过35一45天即能飞翔。

针尾鸭每年2月末3月初开始迁离我国南方越冬地,3月初至3月中下旬大量到达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9月中下旬已有少数秋季迁徙群到达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大量在1O月初至10月末,少数迟至11月末才往南迁,迁徙时常集成数十甚致近百只的大群。

针尾鸭不仅分布广,种群数量也相当丰富。近来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狩猎和生态环境恶化。应注意其环境和种群的保护。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