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树鸭

栗树鸭两性相似。额浅棕色。头顶、枕部棕褐色,具黑褐色细纹,形成一条黑色带斑从枕部一直延伸到后颈;背、肩黑褐色,具棕色或棕灰色羽缘。腰黑色,有时也具窄的棕灰色羽缘;尾黑色,尾上覆羽和中、小翅覆羽栗红色,

两性相似。额浅棕色。头顶、枕部棕褐色,具黑褐色细纹,形成一条黑色带斑从枕部一直延伸到后颈;背、肩黑褐色,具棕色或棕灰色羽缘。腰黑色,有时也具窄的棕灰色羽缘;尾黑色,尾上覆羽和中、小翅覆羽栗红色,大覆羽及飞羽黑褐色;两颊、前颈灰皮黄色;颏、喉近白色;上胸黄棕色,下胸、腹及两胁浅栗色,但后者杂有黄棕色,尾下覆羽棕白至乳白色。

栗树鸭

虹膜棕褐色,眼圈橘黄色。嘴在鼻孔前为深石板色,鼻孔后为石板青色;跗跖深石板色。

幼鸟羽色较成鸟暗。背、肩具黄褐色羽缘,下体也较轻淡和较暗。为暗黄褐色,少棕色,头顶常为淡灰褐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100—501克,雌性400—600克;体长雄性371—417毫米,雌性368~408毫米;嘴峰雄性37.5—44.O毫米,雌性38一43.5毫米;、翅雄性186—204毫米,雌性181一197毫米,尾雄性56~69毫米,雌性49~67毫米;跗跖雄性41一55毫米,雌性42—50毫米。

分布于亚热带地区,西自巴基斯坦,往东到我国云南、广西、海南岛(3—5月);广东、福建(10~11月)及沿海岛屿和台湾;往南到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琉球群岛、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等东南亚地区,一直到印度洋中的岛屿,如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等。

栗树鸭栖息于富有植物的池塘、湖泊、水厍等水域中,也出现在林缘沼泽和四周有植物覆盖的水塘和溪流中。通常喜欢隐匿在高草丛中或荷叶下,也见成群栖息于水面上,但通常避免开阔的湖泊,停息时身体挺直,常有几只不时引颈四望,遇人或敌害临近就首先起飞,随之其他树鸭也跟着起飞。性极为机警。常成几只到数十只的群体活动和觅食,也有多到数百只的大群。飞行力弱,飞行速度也不及其他快。飞行时边飞边发出轻而尖的啸声。也善游泳和潜水,且潜水能力甚强,当蔓伤后不能飞行时就潜入水中。一次潜水可达十几分钟。在炎热的白天,它们常在芦苇丛或其他较高的水草丛中睡觉和休息。如遇食物丰富又无干扰,它们常栖息在固定地方,一般不变换栖息地。甚至不作长距离的迁徙。

栗树鸭既能在水面觅食,也能潜入水下觅食,有时也到水边地上觅食青草。食物主要为稻谷、作物幼苗、青草和水生植物等植物性食物。也吃昆虫、螺、蜗牛、软体动物、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黄昏时,它们呈几只到几十只成群飞到附近稻田觅食。黎明前返回白天栖息的水域。

栗树鸭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有树或植物覆盖的地上草丛中或芦苇沼泽地上。也有营巢于树洞中的。求偶和交配在水中进行。交配前雌雄鸟在一起游泳,雄鸭不断的向雌鸟进行嘴浸水运动,雌鸟保持一种竖直的姿式,然后雄鸟突然爬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巢由草叶和草茎构成。巢的大小为直径25厘米,高6厘米。每窝产卵8一14枚,一般10枚左右,颜色为白色;卵的大小为44一48×38—39毫米。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7—30天。

栗树鸭在我国主要繁殖在南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夏候鸟;在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地区部分为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在海南岛为留鸟。台湾为迷鸟。一般不作长距离迁徙。

栗树鸭由于喜欢吃稻谷,主要以稻谷为食,又常集成大群,对农作物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当种群数量大时,曾被当地农民视为害鸟大量狩猎。加之环境污染和农药大量使用,致使这一种群数量极为丰富和常见的,目前种群数量已明显下降。在有些地方种群数量已很稀少,目前仅个别地方还较常见。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