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鸭

花脸鸭雄鸟繁殖羽头顶至后颈上部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端。脸部自眼后有一宽阔的翠绿色金属带斑延伸至后颈下部;绿带与头颈部黑倒色之间有一白色狭纹,其余脸部呈乳黄色。在绿色带斑与乳黄色斑之间夹有黑色细线,并向颈

雄鸟繁殖羽头顶至后颈上部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端。脸部自眼后有一宽阔的翠绿色金属带斑延伸至后颈下部;绿带与头颈部黑倒色之间有一白色狭纹,其余脸部呈乳黄色。在绿色带斑与乳黄色斑之间夹有黑色细线,并向颈侧下方延伸;黑色线与黄色脸斑之间还有白色细线。眼周黑色,并有一黑纹自眼周向下至喉部:从而将脸部乳黄色斑分割为前后二块。上背和两胁蓝灰色,密布以黑褐色波状细纹。下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具淡色羽缘,尾上覆羽尤淡,尾羽褐色,具狭细的棕白色羽缘。肩羽长而细,内侧棕白色,外侧绒黑色,具宽的棕红色羽缘。翅上覆羽暗褐色,大覆羽具宽的棕色端斑,形成翼镜前面棕色边缘。翼镜铜绿色,后而转为黑色,再后白色。颏、喉和前颈上部黑褐色,胸淡棕色,满杂以暗褐色点状斑,下胸两侧各具一宽阔的白色横带。腹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中部具棕白色端斑。两侧具暗棕色羽缘,尾下覆羽两侧前面各有一白色宽带。腋羽白色。非繁殖羽似雌鸟。

花脸鸭

雌鸟上体暗褐色,羽缘稍淡,头顶褐色较浓,近黑色,密缀以棕色羽端。翅上翼镜较雄性为小,且铜绿色辉亮光泽也差。头侧和颈侧白色,杂以暗褐色细纹,眼先在嘴基处有一棕白色或白色圆形斑,眼后上方具棕白色粗纹;颏棕白色,喉与前颈白色,胸与雄性相似,但斑点较少,腹也为白色,下腹中央微具淡褐色粗斑,两胁暗褐色,具浅棕色羽缘;尾下覆羽白色,具褐色羽干纹。

虹膜棕色或棕褐色,嘴黑色,脚石板蓝黑色。

幼鸟似雌鸟,但脸斑不明显,羽色较暗褐,少棕色;上体具淡灰褐色羽缘;下体中部斑杂状。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360—520克,雌性4OO~505克;翅长雄性402一431毫米,雌性378一423毫米;嘴峰雄性35—40毫米,雌性34.6—39毫米;翅雄性201—228毫米,雌性179—210毫米;尾雄性81—103毫米,雌性69—97毫米;跗跖31一35毫米,雌性29—33毫米。

繁殖于整个东西伯利亚地区,西到俄罗斯安加拉河,北到北极海岸,南到贝加尔湖、东到堪察加半岛。越冬在我国东部和南部以及日本南部,偶尔到印度东北部地区。迁徙时经过我国东北、华北和朝鲜。

花脸鸭是一种喜欢集群的,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生活,也常和别的鸭混群生活。繁殖期主要栖息在泰加林或苔原带的沼泽、河口三角洲、湖泊和水塘中,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各种淡水或咸水水域,包括湖泊、江河、水库、水塘、沼泽、河湾以及农田原野等各类生境。白天常成小群或与其他野鸭混群游泳或飘浮于开阔的水面休息,夜晚则成群飞往附近田野、沟渠或湖边浅水处寻食。声音嘈杂,叫声洪亮而短,很远即能听见。

花脸鸭主要以轮叶藻、柳叶藻、菱角、水草等各类水生植物的芽、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常到收获后的农田觅食散落的稻谷和草籽。此外也吃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黄昏和晚上。觅食地多在水边和附近原野和农田。

花脸鸭主要繁殖在西伯利亚。到达繁殖地时对已形成,或许是在越冬期间或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形成的对。繁殖期5—7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立即开始营巢。营巢于柳丛或灌木丛下地上和草丛中。也营巢于小树林内水珊边地上和开阔的冻原带苔原上。巢系地上挖出的凹坑,内垫以干芦苇、干草和苔藓。孵化开始后雌鸟再从自己身上拔下绒羽垫于巢内。每窝产卵6—9枚,卵颜色为淡绿灰色,大小为46.2一47.7×33.7—35.7毫米,平均47.1×34.4毫米。

花脸鸭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从我国南方越冬地开始往北迁徙。3月中旬至3月末到达我国华北和东北一带。4月末几全部离开我国。春季迁徙期长达一个多月之久。秋季于9月中旬进入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大量迁徙出现在1O月中下旬,也有迟至11月初还停留在我国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未往南迁徙。整个秋季迁徙期也持续近二个月之久。迁徙时常集成数十、数百只,有时甚至多达千余只的大群。

花脸鸭曾在我国数量极为丰富,特别是在长江流域一带,但近来却变得极为稀少。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