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鸟——帝王黄昏鸟

黄昏鸟是一种体型巨大并且不具有飞行能力的鸟。它们在海中活动,利用布满牙齿的喙捕食鱼类。它们的翅膀很小并保持闭合状态紧贴身体,除了在水中移动时可能帮助“掌舵”之外,翅膀基本上就是一对摆设。在白垩纪时期的

鸟是一种体型巨大并且不具有飞行能力的鸟。它们在海中活动,利用布满的喙捕食鱼类。它们的翅膀很小并保持闭合状态紧贴身体,除了在水中移动时可能帮助“掌舵”之外,翅膀基本上就是一对摆设。在时期的海洋,鸟利用强有力的后腿和长有蹼的脚追逐猎物和躲避捕食者。扁平的尾巴可能帮助它们改变水下深度及方向。

黄昏鸟——帝王黄昏鸟

古代鸟类——帝王黄昏鸟

实际上,黄昏鸟非常适应潜水和游泳这种生活方式,如果到陆地上生活,它们反而会变得十分笨拙。据推测,这种古鸟冒险登陆只是为了交配和产卵。对黄昏鸟而言,无论水中还是陆上都不是安全之所:恐龙是陆地上的巨大威胁,水生大型沧龙——海王龙则将它们视为可口的美味。看到黄昏鸟细长的脖子,人们会不免联想到现代鸊鷉。而从觅食和繁殖方式来看,它们又与企鹅非常类似。

黄昏鸟——帝王黄昏鸟

黄昏鸟(Hesperornis)

黄昏鸟——帝王黄昏鸟

黄昏鸟

基本信息

黄昏鸟(Hesperornis),鸟纲今鸟亚纲黄昏鸟目的一属。中生代鸟类的主要代表。黄昏鸟体长约2米,脚特大,呈桨状,翅很小,胸骨扁平无龙骨突,长颌骨上具许多向后弯曲的,是食肉鸟类。继始祖鸟后,黄昏鸟所显示的爬行动物祖先的性质对研究脊椎动物的进化很有意义,黄昏鸟化石大部产自北美的海相沉积。已知有7属13种。黄昏鸟可能群居生活在海域、海岛或近海地区,而在筑巢、孵化期集群北移。

类型:史前动物

食物:肉食动物

身体:身长最高达到5英尺(约合1.5米),与一名身高6英尺(约合2米)的男子体型类似。典型体长1.5米,推测体重1500克。

时代:白垩纪晚期 early Campanian

分布:美国堪萨斯州

发现地层:上白垩统海相沉积尼奥布拉拉白垩层(Niobrara Chalk)。著名的帝王黄昏鸟化石出土于加拿大,说明这种古鸟偏爱北纬地区冷水域。已灭绝。

食性:鱼类

简介:黄昏鸟有一个光滑的、有羽毛覆盖的身体,长长的腿和带蹼的脚。它的翅膀很小,在潜水时起驾驶作用。它的嘴很长,有许多小而尖利的牙齿。它是一种海栖肉食动物,捕食鱼类、菊石和箭石。

黄昏鸟生活在温带海洋中,繁殖时才上岸。它们不能行走,在岸上显得笨拙而脆弱,故而聚集在一起以寻求安全,并选择难以接近的多石地形。

黄昏鸟大部分时间都漂浮在海面上,通过游泳和飘流进行长途跋涉。它们是快速的游泳者,进行短时间潜水来捕食鱼群和其他经过的猎物。它们的腿在陆地上不能支撑起自己的身体,因此它们只能用腹部推动着前进。由于不能飞也不能步行,黄昏鸟需要警惕掠食者们:水中有鲨鱼和蛇颈龙, 岸上有恐龙和翼龙

黄昏鸟乃黄昏鸟目的典型代表,个体相当大,长达1.5米。上、下颌有牙,牙齿生在上、下颌骨的凹槽中;口的前端无牙,可能角质喙在形成;后肢强壮,在踝部横向扩展可以有力地游泳划水;翅膀几乎完全退化,仅剩有肱骨;胸骨无龙骨突;这些构造特征表明黄昏鸟是一种。化石发现于美国堪萨斯上白垩统海相沉积尼奥布拉拉白垩层(Niobrara Chalk)中。

8500万年前,部分堪萨斯州还是一片汪洋,黄昏鸟就生活在水中的岛屿上。它的牙齿十分锐利,长在口中的深槽里;脑容量近似爬行类,并不很大。翅膀不发达,但从身体后方伸出的双足强劲有力,具有橹桨的作用,趾间可能有蹼;海狸式的尾巴使它能够俐落的在水中钻进钻出,更奇妙是它细长的咽喉和一块可以变形的软骨相连,这种构造很像现代的蛇类,所以它能鲸吞美食而无所顾忌。这种鸟是白垩纪时期的海洋居民,它的双足生来就是用来游水的,不是用在地上走路。除了短暂时期在岸边孵卵以外,它的全部生活都在水上渡过。黄昏鸟大约有2种,其中一种帝王黄昏鸟,身长几乎有2米,站立起来大概高达1米,比我们现在的鹈鹕还要大。

【来源】新浪环球地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