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鳽

黑鳽雄鸟从头到尾包括两翅在内的整个上体均呈辉亮的石板黑色,头和后颈缀有蓝色;颏白色;颈两侧橙黄色,喉淡皮黄色,具栗色和黑色斑点,前颈和上胸为淡皮黄白色,具黑色和棕色斑点形成的条纹向下延伸到上胸,并与喉

雄鸟从头到尾包括两翅在内的整个上体均呈辉亮的石板黑色,头和后颈缀有蓝色;颏白色;颈两侧橙黄色,喉淡皮黄色,具栗色和黑色斑点,前颈和上胸为淡皮黄白色,具黑色和棕色斑点形成的条纹向下延伸到上胸,并与喉部栗色与黑色斑点形成的条纹连结成一长形纵纹。胸褐色,羽缘黄白色。下体余部黑褐色,腹部中央羽端具黄白色羽缘。

黑鳽

雌鸟上体羽色暗褐,无蓝色,也无光泽。头两边、眼下栗色。颏、喉和前颈白色,具棕色或黑褐色羽端斑。腹面余部淡褐色而具黄白色羽缘。

幼鸟似雌鸟,但上体羽毛具皮黄色羽缘,下体暗褐色。

虹膜红色或橙黄色,嘴黑褐色,下嘴角黄色,嘴基和脸部裸露皮肤绿色。跗跖暗褐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260~340克,雌性200—360克;体长雄性190—590毫米,雌性520~575毫米;嘴峰雄性74一79毫米,雌性77—83毫米,翅雄性208—225毫米;尾雄性58—84毫米,雌性60一75毫米,跗跖雄性65—70毫米,雌性65—72毫米。

分布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一带。栖息于溪边、湖泊、水塘、芦苇、沼泽、水稻田、红树林和竹林中。常单个或成对在开阔的多植物的水域地方活动,有时也进到村屯附近的竹林和小树林。夜出性。主要在黄昏和夜间活动,但有时白天也活动。活动时沉默无声,但繁殖期间也发出高而粗犷的鸣叫。性较胆怯而好奇,常一动不动的站在地上,头颈垂直向上伸直并注视四周。以小鱼、泥鳅、虾和水生昆虫为食。常单独在黄昏和夜间在溪边、水田、湖岸和芦苇沼泽地上觅食。有时白天也在芦苇丛或水边低矮灌丛和小树林内觅食。

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沼泽地上芦苇丛中,也在水边灌丛、柳树或其他树上营巢。有时也见在竹林内营巢。甚至在房舍附近庭园中的竹林和路边树上营巢。营巢位置最高距地3—5米。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形状呈盘状,中心稍微下凹。每窝产卵4—6枚,颜色为淡绿色、淡蓝色、蓝绿色或白色。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43—44×31一35毫米。

黑鳽春季于4月末5月初迁来我国繁殖,秋季于9月末10月初离开,最晚于1O月末迁走。

黑鳽曾经在我国跃江以南地区是相当普遍和常见的,但近来已变得不太常见,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